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秦歌的博客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日志

 
 

摘录刘潞生先生《长治当代文学记忆》  

2012-07-08 21:56:20|  分类: 别人的眼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秦歌的诗

                                                           刘潞生

 

      秦歌,本名秦建平,1965年生于壶关县。诗作入选多种选集,著有诗集《远方有约》、《一轮明月领我回家》。

      我们从秦歌的《感觉鸡唱》、《故乡的风景》、《小脚的母亲》等作品中,不难看到秦歌笔下的乡村世界,宁静、温存而多情。他多次在诗中写到母亲、父亲和牛,写到故乡的小街、田间小道。他在诗中不断向往昔回溯并反复畅想、讲述其中的细节。当读到——“只在父亲转身离去的那刻/老牛发出一声嘶哑的呼唤……当父亲惊悸般地转过头去/四目相对,泪光盈盈……( <父亲和牛>)时,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这其中包含了多少历史、人生的沧桑巨变,浓缩了多少绵长无尽的眼泪、酸楚和传说。

      在另一类诗中,以《小城,我不是匆匆过客》为代表,他把目光从身后的“精神家园”转向了现实的生存环境,转向了个人生存,转向了城市生活、身边的人群。

       秦歌对生活的责难不是激烈的、刚性的,而是含着浓浓的幽怨、感叹和书生式的柔弱,即使其中偶有不平、激愤之语,也并不呈峥嵘剑胆,而是跳荡着一颗清丽的琴心。  

       叙述节奏的舒缓,诗绪的绵密,连贯的气质,赋予了他的诗歌温和、雅致、婉约的风格。他的诗不是让你受到力的震撼,而是要慢慢地将你消融,就像把坚硬的冰雪化作寂寂流淌的春水那样。

       对于秦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诗作,评论家陈树义认为:

     “迄今为止,秦建平的诗除开那些应时之作,大概也就是两类:一类是对往昔生活连绵不断的回忆,一类是对现实生存环境的深切体悟。对往昔生活的诗意追忆使他的思绪触角伸向乡村、老屋、亲情和爱情等诗歌传统审美领域,对现实生存境况的深切关注,又使他的诗充满了对人、对个体生命形式的某种体悟、思考甚至焦虑。如是,秦建平被逼到了生命的山坳,身后是温和、雅致、恬淡也许不泛乐趣的乡村牧歌式的精神家园,眼前是冷漠、琐屑、浮躁乃至荒诞的商业社会所构成的对个体生命的某种程度的伤害的精神泥沼。”   

       进入21世纪以后,秦歌的诗风发生了较为深刻的蜕变。温和、婉约、雅致渐淡渐隐,而在乡村温馨诗意的追忆中,在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河流里,纳入了历史的雄浑与湍急,也纳入了人性的粗粝与豪放。穿越历史的烟尘,从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千年言说,回归到对人自身意义的叩问与考量,用人性的关怀对历史的过往进行新的审视与感悟,用现代意识对地域文化进行反思,成为诗人乐此不彼的选择与努力。《圆明园听蝉》、《回望潼关》、组诗《美人》、《壶关道中的晚唐诗人》、《一株唐槐》、《古时候的驴》、《笏》、《一条与我同姓的河》、组诗《在路上》之《西夏王陵》等篇章正是这种蜕变留下的印迹——

    ………………

    稚弱的肩头

    肩起沉重的责任与阴谋

    一颦一笑间

    实现着一种柔情的颠覆

 

    当一切都尘埃落定

    真的能携手梦中的王子

    走进泛舟五湖的浪漫么

    你分明在《东周列国志》的一页

    沉毙在越国夫人的醋意里

    化作历史长河的一尾鱼儿

               ——组诗《美人》之《西施》

   

       当王昭君在紫塞马嘶、胡沙胡杨的漠漠黄沙中走进胡笳的乐声里,跌落在盈千累万的后世撩人的诗篇里时,“有谁,真能深入/你内心的忧伤和向往”?这时——

    毛延寿的画技是假的

    汉元帝的宠爱是假的

    深宫的等待和翘望是假的

    荒漠的幸福恩爱是假的

    据说,黑水河畔的青冢

    也是假的

    而遥迢的出塞路是真的

    与两代单于生下的胡儿胡女是真的

    还有塞南塞北几十年的安宁

    也是真的

            ——组诗《美人》之《昭君》

       这里,诗人的关怀仍然是直指人的自身,叩问的是人自身的命运。

       诗人写了大量对于历史的回望与探究的作品。《远去的城市坐标》,把历史和现实交错在一起,通过对曾经的“天晚集”、“伞儿树”等一些城市历史坐标与它们所蕴含着的历史场景的远去,表达出对城市化进程中历史人文积淀消失的惋惜、怀念,以及对于城市化进程的考量与诘问。《大地,星星点点的村庄》等则把历史的关怀伸进山野环抱中的村庄,从中探寻历史的真谛。

 

       摘于长治市作协《惊蛰》2012第一期。

  评论这张
 
阅读(438)| 评论(3)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